在塔哈公社写新闻报道的回忆 口述 纪永长 1979年下半年至1981年上半年,我在塔哈公社党委做秘书工作,工作之余写了一些新闻报道,先后在省、市的报刊发表150余篇。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有新闻,群众中有新闻,改革开放大潮中日新月异的家乡处处有新闻。
我的第一篇新闻报道是农民对打井需求方面的情况反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连年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每逢干旱季节,社员们为了夺取农业丰收,向国家多交售粮食,常常是头顶烈日脚踏热土,担水抗旱。1975年,为了抗旱夺丰收,塔哈公社投资32万元,建成了吉斯堡泵站,按它的设计效益,能够灌溉一万三千亩耕地。当时,社员们听说要建泵站,心里都乐开了花。在农业生产大忙季节,各大队、生产队从大局出发,争着出人、出车到水利工地,各村都派强壮劳力,老年人和媳妇主动担负起田间作业。泵站建成那天,附近几个村子的男女老少像办喜事似的,乐颠颠地赶来庆贺,都说这回可不愁老天爷不下雨了,我们有自己的“龙王”了。可是,泵站建成后一直到1979年也没有投入使用。 1979年7月,我听说嫩江地区正在齐市开水利工程会议,就给《嫩江日报》写了一篇稿件,请他们帮忙督促一下,让泵站早日出水灌溉农田。这篇报道引起了地区、县领导及水利部门的重视,派工作组到公社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这篇报道开始,激起了我写新闻报道的兴趣,有空就拿起笔写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 我在塔哈公社工作的那两年,正是改革开放的大潮逐渐涌起,并越掀越高。党的工作重点向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上转移,带来了农村、农民在生产、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身边很多重大、新鲜、有趣的事情不断地激发我的创作热情,我的一篇一篇的稿件接二连三地被报刊采用了。 由于稿件源于生活,来自基层,符合实际,反映百姓心声,尤其是报道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情况,往往得到报刊编辑的重视,我的新闻报道有新闻性,也有典型指导性。在采用的同时,还为稿件配发了“编辑按”或“短评”,使稿件的新闻价值更高了,社会作用更大了。 1980年4月16日,我的《小高粱大队注重生态,把植树、管草和水利建设放在同等地位》报道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这个大队1958年开始兴修水利,打井、修渠、建泵站。可是,水利搞上去了,却忽视了植树、管草。草原乱垦滥牧,林木乱砍滥伐,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旱灾、风灾越来越严重,肥沃的土表被风刮走,很多耕地被河水覆盖,农业连年歉收。大队接受教训,从1976年开始制定水、土、林、草综合治理规划,大搞植树造林,陆续营造农田防护林、护渠林、薪炭林,全村林地面积相当于粮食面积的27%。同时制定保护草地措施,实行划区轮牧,有针对性的对草原进行浅翻、轻耙、镇压,有效地阻止了风沙侵蚀,涵养了水源,保护了农田。由于小高粱大队把兴修水利、植树、管草放在同等地位一起抓,实行水土、林、草综合治理,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全大队灌溉面积和坐水种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80%。1979年全大队平均亩产比1976年增长52%,人均收入增长25%,牛存栏增长11%,羊存栏增长14%。 编辑以《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生物措施》为题写了短评。指出:“小高粱大队把植树、管草和水利建设放在同等地位的做法值得重视。它的经验充分说明,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建设中,植树造林是不可忽视的生物措施,必须把植树、管草和水利建设紧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使农业内部保持合理的结构,保证农业生产稳定高速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小高粱大队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至今尚未十分重视植树造林的单位借鉴和学习,从而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把植树造林当做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务求抓出实效。为我们这一代,也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一个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1979年11月29日,《嫩江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写的《党委要保护和调动生产队长的积极性》的报道。报社为此稿发了编者按,肯定了塔哈公社党委保护和调动生产队长积极性的做法,认为工作细致、方法得当,倡导各地学习。这个报道在当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和塔哈一样,普遍存在着生产队长“撂挑子”现象。塔哈公社党委在生产队长撂挑子事前有效预防、事中及时处理,关心爱护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维护和调动了生产队长的积极性,确保了基层干部的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社吃返销粮的薄弱队,有18个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夺得了较好的收成,有15个队还卖给了国家余粮50多万斤。 《黑龙江省农村报》还为塔哈公社党委组织社员大搞小秋收生产,《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经济》的报道写了《编后》;为《队办企业盈利,社员直接受益》等稿件写了《短评》。在两年的时间里,类似这样的编者按语,在我刊登的稿件中就配发了近10篇。
1981年1月7日,富裕县塔哈公社党委收到一封电报,内称:根据纪永长提供的新闻线索,新华社黑龙江省分社记者周确将于1月9日赴塔哈公社采访。公社领导王春学将接待任务交给我负责。 周确来带塔哈公社之前,从1980年10月至1981年1月,塔哈公社党委正处在全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潮的风口浪尖上。在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问题上,赞成和反对的两种意见争论十分激烈。早在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央75号文件)就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0月,塔哈公社党委书记辛永贵率工作组,深入全社最贫困的大哈柏大队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帮助大队制定了《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实施方案》。消息传开,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提出质疑,认为大哈柏大队在搞单干,拆撒了集体经济。黑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向省委反映,大哈柏大队搞分田单干。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看后批示:“这样的队真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了吗,非得分田单干不行吗,分户单干果真就能改变穷的面貌了吗。建议地、县委由领导带头去到那里征求群众意见,根据群众要求,加以整顿解决。”富裕县委接到省委有关文件,深感问题重大,立即组织调查组,在省委和地委农工部的协助下,深入大哈柏大队进行调查,同时进行纠“偏”。在这一形势下,大力宣传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优越性的典型,就自然成为全省主要的舆论导向。于是,周确决定首先采访富裕县最富的大队——塔哈公社丰屯大队(现冯屯村)。1月10日,我陪同周确来到丰屯大队,恰巧正赶上盛况空前的年终分配。 丰屯大队1980年总收入73万元,比上年增长28%。人均收入440元。收入千元以上的有161户,占总户数的96%。闲不住的74岁五保老人王殿臣一年还挣1700分,分配548元。全大队穷户变富,富户更富,家家乐呵呵。塔哈信用社的同志在分配现场办起了储蓄业务,吸储8万多元。年终分配后,全大队又有30户社员买回电视机。经年终结算,这个大队固定资产已达215万元。集体在银行存款19万元。集体积累16万元占总收入的22%。大队还购买了两辆解放牌汽车,为17眼电井配好套,耕地全部建成稳产高产田。 周确在分配现场忙碌开来,一会儿蹲在地上,一会儿又跳上板凳,轮换使用两架照相机、两台闪光灯、一部录音机,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欢乐的场景,忙得满头大汗。他连夜赶出电讯稿,发往北京新华总社。2月4日,《黑龙江日报》在二版头条以“富民政策带来的喜悦—丰屯大队年终分配见闻”为题报道了丰屯大队年终分配的消息。3月14日,新华社新闻图片报也刊登了周确的图片报道。 接着,周确又采访了塔哈公社积极扶持少数民族社员发展奶牛养殖业的事迹。全公社有132户少数民族社员喂养奶牛,1980年向国家交售鲜奶250吨。仅卖牛奶一项,每户社员平均增收40多元。这篇图片报道也在新华图片报道上发表了。周确还报道了塔哈公社党委解放思想,根据党的对华侨和侨眷一视同仁、华侨的子孙谢慧锋入党的事迹。《嫩江日报》做了图片和文字报道。1月24日,返回哈尔滨的周确给我来信,信中说:“老纪,此次去采访,相处甚好。您在新闻报道方面很有发展,愿有适当的机会,使您走上专业道路···”随信,周确还给寄来一册《新华文丛》。 我的新闻报道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认可,更通过新闻报道使得我本人也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尊敬。每次下乡,乡亲们都热情地拿出家里的特产让我品尝,有小哈柏的豆包,大哈柏小米,肖屯的甜瓜,东塔哈的鲜鱼···,他们经常为我提供新闻线索,帮我修改稿件。时间过去四十年了,我怀念处处是新闻的生活,眷恋着那片土地,常常想起那段岁月,怀念领导和同志们,常常想起纯朴、率真的乡亲们,想起乡亲们对我的深情。 (整理 仇福海)
|